• 日期:114年07月08日
  • 今日人次:36995
  • 總人次:55495987

開展「國際視野」、實踐「在地行動」,2018年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高師大登場 「2018年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於今天(17日)在高雄師範大學舉行,今年活動主題為「國際視野,在地行動」,包括論文徵稿發表、專題講座、優秀教師分享與Kaohsiung短講等,其中論文徵稿發表,教師投稿作品相當踴躍,現場也選出3篇論文、11篇壁報論文進行發表,並有6場次專題演講,吸引來自南台灣160位教師踴躍參加。 高雄市教育局鼓勵教師在課室教學之餘,仍能投入課程與教學行動研究,自2008年起以南台灣教育論壇為名,開始與大學結盟辦理,到今年已經第11年;2014年起,因加入更多元的教育講座與專題研究,改以「南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方式籌劃,並與高雄師範大學合作辦理至今,為南臺灣教育界重要盛事。 今年研討會持續推出「KAOSHIUNG短講」,邀請高雄市優秀校長用「快閃」、「活潑」的方式呈現出「特色學習」的意涵;其中廣興國小謝惠君校長結合在地產業與藝術復育美濃文化。三埤國小曾建勳校長以「三埤故事」,構築「埤課思的桃花源」。講者們以簡短的時間,在地特色為利基點,敘說著小校翻轉的美麗與哀愁,留給現場教師美好想像與感動,持續投入與激盪。 高雄市教育局長范巽綠致詞時,勉勵教師以寬闊的視野,在地行動出發,帶領孩子探索與體驗開放多元的成功經驗,拓展孩子國際的眼界。局長表示今年獲選的論文作品內容,呼應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價值,教師透過學習社群來進行共同備課,是精進教學時的重要活動,達到互助合作與團隊的力量,來共同討論研發課程,成為鼓動學生自主互動的學習楷模,師生都是教育場域的贏家。 范巽綠局長說,教育界最重要寶藏是教師,一年一度的「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正是展現高雄市教師教學與研究成果的時刻,除了鼓勵教師在教學之餘,能投入課程與教學行動研究,並提供老師展能表現的空間,意義非凡。 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於本月17、18日舉行,於今年4月即公開辦理徵稿,以「國際視野,在地行動」做為主題,囊括12年國教新課綱的重要議題,並配合高雄市教育發展特色,作深入的探討。包括有新住民學生學習成效、跨校與跨領域社群的運作、共同備觀議課、課程領導人公開授課之實務、實驗教育的現況與展望,以及自造者教育、海洋教育與探索教育實務探討、教師專業發展培力等11大類;而今年投稿作品踴躍,歷經初審、複審等嚴謹審查程序,於研討會時選出現場發表論文3篇、壁報發表論文11篇。 其中現場論文發表包括民族國小教師傅佳君的「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析類前導學校組織創新」、左營國小黃瓊儀、郭晴之教師的「國小STEM專題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及高雄市藝文領域李亞傑老師等團隊所發表的「國中小非專長任課教師培訓之執行成效初探-以高雄市藝文領域為例」。 除了研究論文的發表者外,今年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的6場次專題演講中,從「當課本成為美術館」的不同視角出發、到「從教材翻轉教學」的模組,鏈結「小校聯盟,打破教育疆界」的思維,並加入「華文IB課程的創想與實踐」與「IB課程的觀課議課」。多元的專題講座,皆能讓與會的教師們掌握最前端的教育思潮,發現多元學習的新貌,以作為教育的反思與沉澱。 另外,國教輔導團14個領域議題小組,也在這次研討會中呈現一整年課程教學研發成果,輔導團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成軍一年的科技領域成果豐碩,以資訊結合生活科技所創作出來的木製手工摩天輪、QQ機器人、電子存錢密碼鎖,造型精美、運作靈巧,十分吸睛。科學動手做的能力在新課綱中非常受到重視,而科技領域課程正是連結學生思考與創作最佳的場域,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藉由電腦繪圖勾勒出想像中物品的樣子,再透過生活科技所學技能將夢想藍圖實踐,真正將知識落實於生活應用,以培養解決問題、創新思考的能力。 01.jpg 03.jpg 02.jpg 04.jpg 05.jpg 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