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114年07月04日
  • 今日人次:24167
  • 總人次:55334216

瑞祥高中教師設計課程,填滿學生會考後的空虛 「老師,我覺得心裡好空虛啊!」教改實施多年,對經歷過聯考的大眾來說,很難想像現在的國三生在五月中旬會考到畢業典禮這一個月中,因教育部的部訂課程結束、沒有考試,學生的「頹廢感」有多深。 會考結束後,學生感受到沒有課業壓力的自由,每天鬼抓人、看影片、打球,一開始覺得快樂非凡、無所拘束,但很快的因學生普遍沒有規劃自主學習活動能力,當考試壓力解除,生活頓時陷入「失去目標」的恐慌當中,紛紛向老師們反應出心靈空虛的無助感。 瑞祥高中國中部有一群教師因不願意再看到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在會考結束後便暫時停止,從去年的六月便籌組了一個跨領域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耗時近一年的時間,設計出不打破原有課表,全校班級和任何老師都能在課堂施作的校本特色選修課程。 社群召集人朱美瑰老師表示:「如同工業4.0大數據分析的概念,我們在上學期利用從平常觀察到的學生興趣、課綱的規範、學校願景、差異化原則、及未來重要能力—『合作』和『創意』為基礎,發想課程核心目標,進而逐步規劃教學內容;下學期我們讓社群內的老師扮演學生,實際操作課程,以微型教學的方式修正課程。」社群夥伴龍盈江老師、李佳樺老師、陳螢棋老師、黃淑津老師共同表示:「社群上學期每兩週就開會討論課程一次,到了下學期幾乎是週週都開會,雖然很辛苦,但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教學理念而能堅持,破除教師單打獨鬥的困境,我們社群就是最好的典範!社群所設計的課程是全校班級和老師都可以使用,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共享經濟,最終希望有更多老師一起投入課程研發,讓更多學生享受更優質的課程。」 瑞祥高中國中部教師所設計出來的課程共分為六大主題,包括凝聚班級創意巧思的骨牌排列及自然工藝製作、結合團隊智慧的體育類和數學類益智遊戲、展現統整能力的高雄與世界地景拼圖活動等,每個主題都製作了清晰的教學手冊;課程的施作則仿造營隊的方式,由班級推派的三名小隊長依據教學手冊在班上進行課程帶動,並搭配完中優勢,由高中部學測後確認認錄取大學的學長姐們也擔任志工入班協助小隊長,沒有參與課程研發的任何一位任課老師只要在課程前稍為閱讀教學手冊,就能在課堂上擔任引導的角色。 這個系列課程名為「進擊的瑞祥-發現自己的絕對星等」,社群內的夥伴教師曾秀卿說明:「這樣命名是希望這樣具備差異化精神的課程,能讓不同特質的學生,發現自己的亮點。學生可以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正向價值,就是老師最開心的事了。」 課程實施結束後,社群教師也讓參與活動的班級學生和任課老師提供回饋反思,作為新的ㄧ年課程設計的參考。擔任班級小隊長的學生黃彥鈞和蔡博智說:「有些課程不停地促發我們的挑戰性,以前我們常覺得自己完成作業比較省時省力,但這次的課程中因需要帶領同學,讓我們知道:原來同學們合作的結果,居然出乎意料的好!」走入班級,看到學生們在參與這個系列課程時的專注和笑容,如同社群夥伴鄧欣怡老師所說:「沒有考試,更能看到最純粹的學習風景。」 校長林香吟表示:「國中傳統教學已漸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老師發揮團隊效能,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進行課程設計、回饋、修正,所展現的教師專業才是107課綱改革成功的重要契機」 世界地景連連看1.jpg 自然工藝製作1.jpg 骨牌1.jpg 高中部志工團.jpg 高雄與世界地景拼圖.jpg 學生設計的桌遊2.jpg 體育類團隊益智課程 (1).jpg 體育類團隊益智課程 (2).jpg 體育類團隊益智課程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