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113年04月19日
  • 今日人次:12598
  • 總人次:44451878

阿猴林的在地發現-鳳山社區大學舉辦第一屆大樹學研討會鼓勵民眾透過書寫看見家鄉 「大樹」古稱阿猴林,傳說中是打狗平埔族遷往屏東前的最後一個根據地,發展歷經前清、日治與國民政府,保留了為數可觀的文化資產;為了讓更多的民眾對「大樹」有更多的認識,,鳳山社區大學自辦學以來,即邀請大樹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羅景川老師、前理事長莊世杰老師、資深文史工作者梁明輝老師,以「大樹學」為主軸,開辦一系列與在地發展息息相關的課程,其中梁明輝老師更因此成立社大「塔加里揚研究社」,帶領社員從阿猴林出發探索下淡水溪平埔族的歷史軌跡。 今年,適逢六年一次無水寮義民祭,在主筆人梁明輝老師的研究調查下,偕同鳳山社區大學、義民爺協會、大樹文史協會、水寮里辦公室出版「無水寮史地文化誌」,透過田野調查梳理無水寮在整體大樹發展上重要的社會意義,並將將該書同時作為爭取義民爺祭納入市定民俗重要參考文獻。 為了鼓勵更多民眾投入地方書寫,為新世代地方學研究做啟蒙,鳳山社區大學與大樹文史協會於11月8日,假圖書館大樹分館辦理第一屆「大樹學研討會」,以考古、文獻、田野三大軸線,邀請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劉益昌教授,以及鳳山社區大學梁明輝老老師分別就「沿山地帶的研究意義」以及「無水寮史地文化誌的調查與出版」進行專題演講,舊城文化協會廖德宗老師、郭吉清老師則針對「二戰時期高雄海軍水道踏查」,黃婉菁老師就「九曲堂北極殿研究」進行在地論文發表。 文化采風方面,姬其昌先生「世澤綿長的大樹無水寮史姓子孫」,許美鳳理事長「大樹霞海城隍廟」,陳珍儀老師「莊家古厝時音-訪大樹耆老莊天棉」,莊毅冠老師「無水寮豆花伯」,透過採編來展示大樹文史的豐富性。 研討會中,劉益昌教授提出沿山地帶研究,在強化臺灣主體論述上的重要性,也提示了大樹學未來在考古與田野可行的調查方向;廖德宗老師與郭吉清老師則透過解鎖神秘半屏山地下水庫為案例,傳授如何從文獻探索結合輿圖套繪進行地方學研究,更提到在地方學領域跨組織串連合作的重要性;黃婉菁老師從做為一個九曲堂人的角度剖析玄天上帝信仰,以及梳理九曲堂北極殿的興衰歷史,包括其在北極殿各項民俗祭典中的田野觀察。 梁明輝老師以主筆人的身份,揭示群眾參與地方書寫的重要意涵,甚至還剖析了地方誌編篡中的架構性思考;而此次參與「無水寮史地文化誌」書寫的姬其昌先生,則分享從母親身世出發,透過族譜的研究探索大樹「史姓」家族的來龍去脈;大樹文史協會徐美鳳理事長,從大樹霞海城隍廟的文史踏查,描述了當年這群匠師如何迎來家鄉城隍,如何以雙手巧塑神像和興建城隍廟的故事;陳珍儀老師以自身對於音樂的喜愛,描述了再現太平歌「和鳴社」的驚喜過程;莊毅冠老師從孩時的甜蜜回憶為出發,描述了隔壁庄豆花伯來到大樹落腳生根的故事。 第一屆的大樹學研討會,在主協辦單位的熱情邀請下,匯集了跨世代的大樹人齊聚一堂,透過在地書寫,開展不同世代的對話與接力,也期許在地書寫能夠一棒接過一棒,一庄接過一庄,再現書寫大樹的新風貌。 大樹在地跨世代文化工作者共同參與大樹學研討會.jpg 來自左營的舊城文化協會郭吉清老師、廖德宗老師以二戰時期高雄海軍水道為題,從文獻.jpg 姬其昌先生透過族譜的研究探索大樹「史姓」家族的來龍去脈.jpg 徐美鳳理事長從大樹霞海城隍廟的文史踏查,描述了當年匠師如何遷徙到大樹的故事.jpg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劉益昌教授針對「沿山地帶的研究意義」鼓勵.jpg 梁明輝老師揭示群眾參與地方書寫的重要意涵,剖析了地方誌編篡中的架構性思考.jpg 莊毅冠老師從孩時的甜蜜回憶為出發,描述了隔壁庄豆花伯來到大樹落腳生根的故事。.jpg 陳珍儀老師以自身對於音樂的喜愛,描述了再現太平歌「和鳴社」的驚喜過程.jpg